
2025-05-13 10:53:03 sunmedia 132
“推动高端阀门实现国产化替代,不仅是我的职业理想,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这是五洲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汪春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身为一线技术工作者,他用二十年的实干精神和执着探索,逐步从普通工程师成长为中国阀门行业创新道路上的引领者。
攻坚克难,打造“超高压大口径阀门”技术高地
走进五洲阀门,汪春臣总是出现在最“关键”的地方:现场审核、工艺复盘、图纸审改……翻看他手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记录让人惊讶——每一个参数、每一次实验,似乎都印在他脑中。这其中,一项尤为显眼的内容引起记者注意:56寸超高压大口径全焊接球阀。
这款阀门被广泛应用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对密封性能和结构强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与48寸阀门相比,压力从10MPa提升至15MPa,材料厚度暴增,制造难度呈指数级增长。汪春臣深知,这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设备。
在面对高压冲击、气体冰晶切割等极端工况时,传统技术无法满足需求。他带领团队攻克厚壁焊缝、热变形控制等多个难点,采用多层多道连续焊接法,在保证焊接完整性的同时,将热输入量精确控制到*区间。整个项目历时两年,经历上百次模拟试验,最终使中国制造的这款“国之重器”在2019年中俄东线通气仪式上首次亮相。
“我们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更让世界看到中国制造的硬实力。”汪春臣说。
组建团队,搭建“创新矩阵”育人才
技术突破背后,是团队的集体智慧与持久协作。2005年加入五洲阀门之初,汪春臣面临的,是一个几乎从零起步的研发团队。他意识到,要实现企业的技术跃升,离不开一支稳定而专业的技术队伍。
他推进“老带新”“技术轮岗”“项目共研”制度,为年轻人创造学习和犯错的空间,也为企业不断积蓄创新后劲。从兰州理工大学引进专业人才,与多所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如今,公司已有一支由博士领衔、工程师组成的二十余人核心研发队伍,平均每年推出两到三款新产品,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
“技术不能停留在实验室里,要用来解决现场问题。”汪春臣坚持让研发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推动创新向实用转化。在他带领下,五洲阀门开发出多种高端定制产品,包括航空航天双瓣蝶阀、氢能专用低温阀门等,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更是国内首创。
以身作则,诠释“劳模精神”的价值坐标
“劳模不仅是称号,更是一种行动。”这句话,是汪春臣的座右铭。他从不以头衔自居,更多时候是深入车间、参与焊缝检验、组织技术复盘,用实际行动赢得同事尊敬。
作为温州市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汪春臣主持完成了多个“卡脖子”项目,是温州市“尖兵”“领雁”科技计划的重要负责人。他还是*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已主持和参与编制各类标准10余项,技术成果申报国家专利近50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氢能管道阀门的研发投入了巨大精力。这一新领域对材料耐氢性、密封完整性要求极高。面对尚无成熟标准的挑战,他带领团队正开展工艺验证实验,力求再一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个领域是全球的技术高地,我们不能缺席。”他说。
匠心不息,奋斗不止
在采访结束时,汪春臣正带领技术人员调试一款新型超低温阀门。他说:“越是前沿领域,越要有‘啃硬骨头’的勇气。”他不追求声名在外,只执着于一点:让每一只阀门都经得起考验、服务国家重点工程。
这正是汪春臣最真实的写照——从一线工程师到技术带头人,从研发小组到创新团队,他用二十年坚守和拼搏,写下属于中国阀门行业的一段奋斗篇章。如今,他仍在前行,不为荣誉,只为在技术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关键词:五洲阀门汪春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