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26 13:20:50 sunmedia 2682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常常会听到有父母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那么以后就只能去做个机械工人,天天三班倒的站流水线,没有钱也没有社会地位,别人都会瞧不起你。父母这一番话似乎不无道理,却也影射出当代中国机械工人的生存现状,在这个科技仍然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
作为这个时代生力军的机械工人,燃烧了生命去换科技革新、社会经济发展,一生也没有得到什么鲜花与掌声,本应拥有更高的社会待遇,却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依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逐渐被边缘化。
我们常常呼吁职业平等,技术崇高,但说到底,面对中国机械工人的式微,我们最该做的还是尊重技术,善待中国的未来。
当前我国机械工人的生存现状
薪资待遇问题
1.拿最少的工资,做强度最大的工作
对于大多数打工人来说,最大的的心愿莫过于"钱多活少下班早"七个字,想要实现却没那么容易,机械工人的工作性质恰恰同这七个字完全相反。
赚得不多但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都是用自己的时间和体力在流水线操作台上站出来的血汗钱;活计不少,每逢工厂里大修,十天半个月的夜班无休,把工人们加班加到没脾气。
如果想要每个月的工资多出那么一两千,帐面上不是那么的难看,就必须要上三班,如果为了晚上能回家和家人团聚而长年上长白班,工资就显而易见的少得可怜。
2.资本家压榨,全年无休假
资本家的本质就是压榨剩余劳动力,所谓"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工厂老板最喜欢的就是埋头苦干无怨无悔的老黄牛式工人。近年来加班风气渐长,为了减少损失,工厂里的机器一日也无法停转,工人们加班就变成了家常便饭,往往没有什么可供休闲娱乐的私人时间。
本就没有什么休息日,连名义上的年假也要拿出来加班,大多数工人是过着两点一线的乏味生活。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找各种理由逃避加班,前提是你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建设来应对逃避加班的后果,那就是无论升职加薪,都没有份;只有在工厂裁员时,首当其冲,毕竟没有哪个老板喜欢不听话的员工。
传统观念问题
1.所谓高贵与低贱的职业歧视
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一个传统的择业观,宁做白领不做蓝领,宁坐办公室也不下车间,谁不想做个人上人?有功利性作祟,凡是那些成为人上人希望渺茫的职业,都是不被大家看好的。
所谓人上人,就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会选择一个下下策,在多数中国人的择业观里,机械工人这个职业就是那个下下策。
大多数人对于工人这个职业存在一定的偏见,不少人认为,这份工作不够体面,甚至有些低贱拿不出手,如果不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和大学,谁会走投无路去上技校,从技校学成出来也没有什么别的工作可做,只有去做工人。
2.所谓劳心与劳力的职业匹配
中国有句老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虽说这句话原本就存在漏洞,但用在这里恰如其分。在多数人的观念里,机械工人这个职业就是可以不动脑筋,每天站在流水线上检查一下机器,拧一拧螺丝,日复一日重复同样操作,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
管理与被管理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动脑子的工作就可以管理别人,而不动脑子的工作只能被别人管。传统观念里给机械工人的职业匹配让大多数人对这份工作接受无能。
晋升发展问题
从学徒做到师傅有机会晋升组长再到班长,升来升去也摆脱不了工人的身份,事实上机械工人的晋升发展空间极其有限。一方面,就机械工人的职业性质而言,本就没有管理岗位的发展空间大,熬到最后充其量就是个班长,最了不得不过是个车间主任。
另一方面,被工作牵着鼻子走。满满的一腔热情和上进心被频繁地加班消磨殆尽,本就没有什么休息时间的机械工人,更不愿意花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更不要说以后的发展了。
当前中国机械工人的职业市场面临的问题
工厂出现用工荒,工人逐渐老龄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家工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失业也不愿意来做工人,另一方面,工厂现有的工人都面临即将退休的问题。
不少工厂由于招不到工,想出了花钱返聘早已退休在家但经验丰富的老工人的办法,甚至是开出了高价的工资来吸引年轻人前来应聘,前者是治标不治本,后者直接收效甚微。
更是有企业为了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同当地的技校达成协议,那就是该企业负责解决技校内在校学生的实习问题,学生毕业后直接包分配到该企业做工。
在一个完全理想化的互利共赢设想中,这样的做法可谓一箭双雕,不仅解决了技校的学生实习问题,也解决了企业用工荒的问题。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
年轻学徒怕吃苦,没经验难堪重任
受国内升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学校这座象牙塔内的时候,也许问题尚不凸显,一旦进入社会去到工厂做工,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枯燥又乏味,且每天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
年轻人哪吃过这些苦,都是哭天抢地叫苦不迭,甚至有人中途放弃。即便是师傅愿意教,也要学徒愿意学,怕吃苦自然就学不进去,理所当然地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
经验也是需要在一次一次的实践中获得,怕吃苦想偷懒,经验不会自然而然从天上掉下来,年轻人挑不起大梁,机械工人的技术传承也是后继无人了。
中国机械工人的职业困局亟待解开
当前,我国的机械工人所面临的职业困局,归根结底还在于"尊重"二字,对技术的尊重,和对机械工人这一职业的尊重。我们一直在强调科技改变生活,然而我们对于技术的尊重,不仅只在于对技术的创造者的尊重,更在于对技术推广和传递者的尊重,而中国的机械工人正是这样一个群体。
试想面对着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不理解和不尊重,机械工人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才能够坚守岗位善始善终?如果能够给他们更多的机遇,他们也许会做得比我们更好,不要小看每一个平凡的力量,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有如今美好的生活。想要解开中国机械工人的职业困局,须得三方共同发力。
站在国家的角度
从精神层面来看,在当今这个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年代,每个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机械工人都是值得褒扬的平民英雄,社会对机械工人这个职业的歧视与不尊重源自于对这个职业的不了解与不理解。
此时,选模范,树典型,授荣誉,不仅是对平民英雄精神的慰藉,更是让全社会加深对机械工人这个行业的认知从而真正意义上为机械工人正名,同时在行业内形成向典型学习、向模范靠拢的气象。
从物质层面上,应当出台相关政策规范行业准则保障机械工人群体的切实利益。对于广大年轻人来说,技校绝不是差生收容所,技工也并非是一个人人可胜任的职业。
对于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方面,国家应当引起重视,制定完善职业人才的培养制度,科学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技术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科学发展,在毕业后能后实现工作对口,在工作中有所获得有所提升,填补国家高级技工人才的空缺。
站在企业的角度
未来发展看科技,科技发展看传递与执行。技术的传递与执行是科技普及应用的重要一环,尊重技术的同时,给予技术传递执行者以同等的尊重,这便是在善待我国的未来。机械工人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也应当给予员工相应的尊重与厚待。
从精神层面来说,少一些加班,多一些带薪进修的机会比什么都重要,时代在发展,技术在革新,工人同样也需要学习,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劳逸结合、知行合一方能将创造的价值最大化。
在物质层面,说什么都是虚与委蛇,涨工资才是王道。物价飞涨工资不涨的年代,多少人为了五斗米折腰,要求机械工人发扬大无畏的精神舍我其谁,那也要首先做好涨薪水的后勤保障工作,否则一味鼓吹千万工人用爱发电迟早有一天会把大家的热情和耐心消磨殆尽。
站在个人的角度
对机械工人来说,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观绝非易事,但一定要坚信,这份工作能够创造价值,这个行业理应被尊重,每个人都可以成就伟大,既然决定了就不要后悔,大步向前走吧。
只有自尊自爱才能够被别人尊重,只有自我重视与提升才能够让别人刮目相看。这个社会存在乱象,行业的水很深,但我们要坚信学无止境,不要被工作所累,而应当努力成为行业的弄潮儿。职业本无贵贱,工作也没有绝对的困难,最关键在于自己的心境。
学会抓住机遇提升自己,如果只是一直叹息命运不公,只会陷自己于不利,久而久之耗光了所有的青春和热血,剩下的只有无限悔恨与怅惘。趁还未老,勇往直前。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行业歧视。正如前文所说,
大多数家长都有一种中国式焦虑,学生时代,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做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进入社会以后,又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多数人并不明白何为体面,才会刻意分出高低贵贱。真正的体面是内心的富有与头脑的清醒。
每个人都应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不应该固定程式化,固执地以为出人头地就是要考上好的大学有一份别人听来很高大上的工作。
高级技工群体的缺失也正是由于众人的忽视,在德国,高级技工是一个备受尊重的群体,有能力有头脑有学识,然而在中国,我们并不能够正确区分机械工人和高级技工,那是因为我们本身对于这两者的概念就是含混不清的,也没有考虑过去厘清关系。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同文化比起来,技术也同样重要,与文化成绩无关,与学习能力相关。理清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正视工人这个群体,从而做到真正的尊重机械工人群体,尊重技术,善待未来。
柳工集团加速谋划整体上市2020年收入突破260亿
年逾甲子的柳工集团计划在资本市场完成整体上市。
1月14日,柳工(000528.SZ)披露停牌公告,公司间接控股股东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柳工集团”)拟启动整体上市计划。
公告显示,本次整体上市将由柳工向广西柳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下称“柳工有限”)全体股东发行股份,吸收合并控股股东柳工有限。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本次柳工的交易对象中,不乏柳工集团在过去一年混改过程中引入的战略投资者。
柳工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从单一的装载机制造商发展为挖掘机、叉车等多产品线并存的制造企业。2017年以来,国内工程机械景气周期回暖,柳工多种机械产品销量持续增长,尤其是挖掘机销量大幅回升。受此影响,2020年,柳工集团全年营收突破260亿元,同比增长16%,达历史新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提前上市的经验在前,但柳工的市值表现仍显弱势。目前,柳工总市值为121亿元,而同为业内龙头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与徐工机械的总市值分别是3502亿元、928亿元、439亿元。
柳工集团运作资产推进整体上市
混改完成后,柳工集团继续推进旗下资产运作,筹划集团整体上市。
根据公告,两家公司吸收合并完成后,柳工作为存续方承继及承接柳工有限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等,柳工有限的法人资格将被注销,由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也将被注销,柳工有限的全体股东将成为吸收合并后上市公司的股东。
天眼查APP显示,目前柳工有限为柳工集团直接控股51%的子公司,柳工集团通过柳工有限持有柳工34.67%的股权。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本次整体上市计划距离柳工集团完成混改刚满一月。不过,或许早在混改之初,柳工集团就已开始计划整体上市相关事宜。
2018年,柳工集团被纳入国企改革“双百企业”名单,柳工集团拉开混改序幕。2019年,柳工集团设立柳工有限,彼时,柳工控股股东还是广西区国资委;2020年7月,柳工集团经过两次无偿划转股权后不再直接持有柳工股权,柳工有限成为柳工控股股东;2020年12月15日,柳工集团混改结束,向柳工有限引入7名战略投资者,合计追加总投资34.14亿元增资扩股。而上述7名投资者也将与柳工集团共同成为本次吸收合并的主要交易方。
资料显示,柳工位于广西省柳州市,最早创立于1958年。1966年,柳工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装载机。此后多年,柳工一直以装载机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业。
但从营收体量、市值表现看,柳工目前较龙头仍有不小差距。2020年前三季,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的收入分别为728.92亿元、164.17亿元和162.19亿元,同期,柳工的营收为53.58亿元。从公司市值来看,目前柳工的总市值为121亿元,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及徐工机械的总市值分别为3502亿元、928亿元和439亿元。
整体上市后能否减小与龙头企业各方面的差距?针对相关问题,长江商报记者向柳工集团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相关回复。
不过,从当前公开的资产规模看,柳工集团总资产也尚不及上述三家公司规模。据柳工集团官网显示,目前柳工集团拥有全资及合资子公司13家,总资产近300亿元。徐工机械作为三家龙头公司中资产规模最小的企业。2020年三季度,徐工机械的总资产为879.58亿元。
挖掘机收入份额提升超10个百分点
但即便如此,柳工仍是A股市场上一家颇具代表性的机械制造企业。
1993年,柳工股改后在A股上市,成为国内工程机械第一家上市公司。而三一重工作为目前的行业老大,在十年后才姗姗上市。
与业内三家龙头企业相比,柳工的核心产品是装载机,国内市场份额占比多年保持在前三甲。据了解,装载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道路、建筑、水电、矿山等建设工程的土石方施工机械。
不过,经过60多年的发展,柳工已经由装载机单一产品生产商逐渐向多产品线的工程机械企业发展。2017年以来,随着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周期逐渐恢复,柳工逐渐加大对挖掘机、叉车、起重机等产品的研发力度。其中,挖掘机已经成为柳工在现在的重要营收来源,近三年在公司中的份额占比迅速提升。2018年,柳工挖掘机销量首次破万,同比增幅达78%;2019年,柳工挖掘机销售1.5万台,同比增长21%;但同一时期,柳工仍有超七成收入来自土石方机械,挖掘机等其他工程机械及配件业务收入占比仅为26.01%。
2020年10月,柳工在接受投资者调研中则公开表示,截至前三季度,柳工挖掘机收入占比约为40%,装载机销售收入占比约为30%,其他占比为30%。这意味着,仅前三季度,柳工的挖掘机收入份额较2019年年底提升已超过1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柳工还是国内同行业最早展开国际业务的企业之一。目前,柳工的商品远销17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和地区,柳工的产品已经覆盖85%的国家。
2020年上半年,彼时的柳工董事长接受采访时曾透露,柳工的海外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为20%,公司有20%左右的员工来自海外。
目前,柳工2020年经营数据尚未公布。不过,据官方数据,柳工集团2020年全年收入超过260亿元,同比增长16%,达集团业绩新高。国内市场上,工程机械整机销量增长超40%,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等核心产品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其中,装载机产销累计突破45万台,挖掘机月产突破4500台。与此同时,柳工集团海外业务销量增长优于行业25个百分点。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