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2937
日前,由深圳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和于立清影视工作室联合拍摄的40集抗战题材电视连续剧《黄河英雄》在山西省永济市普救寺景区正式开机。该剧由著名导演于立清担任导演,永济籍反派明星李明担任总策划,山西本土剧作家关键任编剧。
导演于立清说,《黄河英雄》的顺利开拍,李明和关键这两个山西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我省著名剧作家,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剧本创作,先后创作出《死罪》、《跨国劫杀》、《敌后记者团》等数十部电影、电视剧剧本。作为电视剧《黄河英雄》的原创和编剧之一,他为记者还原了《黄河英雄》的创作始末。
写《黄河英雄》源于李明
由于与关键独子关宇飞是多年好友,9月22日,当记者见到关键本人时,亲切感油然而生,没有过多寒暄便直奔主题。在说《黄河英雄》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关键其人。
关键,长治市平顺阳高乡南庄村人,生于1959年。在从事剧本创作前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剧本创作,就先后创作出《跨国劫杀》《敌后记者团》等数十部电影、电视剧剧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和抗日战争有关。
“说到《黄河英雄》的由来,还得感谢李明老师。去年10月份,我正在太原的家里写另一部剧本,突然接到李明老师的电话,他说有一个山西英雄的题材特别感人,希望跟我交流,看能否写成剧本。在简单了解了大概后,我当晚便坐飞机赶到了上海。”
到了上海见到李明后,关键从李明的讲述中逐步了解了杨振邦的故事后深受感动,当即决定放下手头所有工作,全身心投入杨振邦故事的创作中。
“好的题材不需要多讲,杨振邦的故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具有吸引力,更别说对于搞了这么多年剧本创作的我。”在与李明老师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后,关键第二天便返回山西,安排好家里事务后,便孤身一人来到英雄故里永济进行走访写作。
“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走访了杨振邦当年走过的地方,回访了杨振邦的后人,拜读了李仰南先生的《将军恨》,一个活脱脱的战斗英雄的形象便出现在脑海。”关键说,他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写山西人自己的故事,塑造山西人自己的英雄,遇上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绝不能失之交臂。
编剧关键实地走访体验
闭关4个月,终成英雄谱
为了深入了解杨振邦其人其事,关键多次走访英雄故里,在杨振邦后人和老乡们的讲述中,他获得了大量真实鲜活的资料。
“杨振邦的家住在永济雪花山下一个叫吴村的小村庄里,村里的老房子经过了翻修,已经看不到原来的样子,而他建在山上的窑洞,至今仍然保留着,只是经过某旅游公司的开发,屋子的面貌也变了样子,屋子被设计成了一个展厅,里面陈列着和杨振邦有关的物品。”关键说,走进窑洞,看着屋中陈列的物品,他一下子便联想起了这位英雄当年的壮举。
当地老乡听说关键要写杨振邦的故事都非常热情,为他提供了大量关于杨振邦的故事和资料。令关键特别感动的是,在他走访期间,很多老乡都热情地招待他,纷纷邀请他去家里做客。“由此可以看出,杨振邦在当地的影响多么巨大,也显现出英雄故里人们的淳朴与热情。在老乡们的眼中,杨振邦就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在关键看来,老百姓朴实、善良的本性,最能打动人心。
走访当地百姓,获得大量鲜活的素材
在走访中,关键获悉,杨振邦从小家境贫寒,但他有着一股不屈的精神。在时任中共山西特委书记冯彦俊的影响下,他动员乡民收缴武器,组织起了一支抗日武装。这支武装队的中心,就在雪花山上。队伍最开始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可最多的时候达到七八千人。
“至今,杨振邦当年炸毁日本机场、保护地下党、活捉日本军官等辉煌战绩都是当地人的美谈,他们对杨振邦的事迹都烂熟于心,不管男女老少,都能随口道来,这让我十分震惊。”
关键说,在当地,杨振邦的故事就是一个传奇,他的队伍不仅仅是一支只打仗的队伍,更像一个组织。“他的手下网罗了很多的人才,各行各业的都有。他们在山上,不仅建立了兵工厂,而且还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在当时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兵,他却敢自己建立队伍和敌人真刀真枪地干,真的是很了不得。”
关键还从老乡口中得知,1945年2月26日,年仅39岁的杨振邦在西安玉祥门外被秘密杀害后,有老乡曾花重金赎回英雄遗体秘密安葬,足见当时杨振邦在民间的威望有多大。
“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有血有肉的河东汉子,一位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这些真实发生在河东大地上的故事,让我热血沸腾,充满创作激情。而为了写好剧本,我在山西永济闭关4个月,期间连亲戚去世都没能赶过去。大家都在享受过年气氛时,我却一个人在永济创作剧本,可以说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也是我写得最动情地一部作品。”
山西还有更多得“杨振邦”
在与于立清导演和李明老师的反复讨论和斟酌后,剧本顺利完成。关键感慨,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不断打磨,就算十易其稿也值得。
“于立清导演看过剧本后,又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此后,我和于导又经过反复加工,十易其稿,最终成稿并顺利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批。这里得讲清楚,剧本从立意到完工,于导付出了大量心血,他既是导演也是编剧。十易其稿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但也是非常充实和快乐的。”关键说,看到今天《黄河英雄》顺利开机,他如释重负,倍感欣慰。
据关键介绍,在他的诸多剧本创作中,抗日题材的作品占了多数,除了《黄河英雄》已经开机外,由他创作的电视剧《飞虎队大营救》在不久前已经杀青,而就在《黄河英雄》开拍前夕,他的另一部讲述外国记者的电视剧《敌后记者团》也已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批,进入了筹备期。
关键致力挖掘山西人的英雄
“作为当年抗日主战场,我们山西境内涌现出很多和杨振邦一样的英雄人物,在完成《黄河英雄》的创作后,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从小接受革命教育的剧作家,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发掘塑造更多的英雄人物形象,讲我们山西人自己的故事。”关键说,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他,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一些经典的战斗英雄和战斗故事,受此影响,他对抗战题材的剧本情有独钟。
这一年,关键是忙碌的。可他没有因忙碌而抱怨,在他的眼中,将这些故事用电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才是最重要的,“多么好的题材,多么好的故事,不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简直是一种罪过”。
路虽难,壮心不已
把山西的英雄写出来传播出去是关键的心愿
1959年出生的关键,经常对别人说,他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你能想象他几百万字的剧本都是一笔一划自己写出来的吗?你能想象他通宵达旦伏案疾书的场景吗?每当看到这些,我都心疼不已,但也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倍感骄傲。”作为关键唯一的儿子,关宇飞非常心疼自己的父亲,但也被父亲那种执着的精神所感动着。
“他不会用电脑,好几百万的字都是用笔写出来的,有时候我心疼他,说他口述由我用电脑打字,但他总说,创作时不能有别人打扰。从二十年前刚到太原的十平米的房间到现在百十平米的大屋子,他的卧室永远都显得不够用。”关宇飞告诉记者,为了写剧本,他父亲关键经常好几个月不着家,手机也总是关机状态。“年纪大了,家人对他的身体很是担心,但也没办法,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也许他可以改变别人,但别人却很难改变他。”
对于儿子的关心和些许抱怨,关键说他深感愧疚,最内疚的就是小孙子都4岁了,他都没时间好好逗逗孙子,带孙子逛逛公园,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别人都劝我别写了,但我就是停不下来。其实写剧本是一件很耗神耗力的事,一部几十万字的剧本不仅需要逻辑缜密,更需精雕细琢。现在我基本每天都要写近5000字的稿子,而且还是手写,这确实是辛苦,但这些对于我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黄河英雄》已经开机,接下来,关键将投入《敌后记者团》的筹拍。新一轮的忙碌又开始了,关键说,众所周知剧本创作是个耗时费力的苦差事,但爱好使然。路虽难,壮心不已。我们也期待关键老师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剧本。用他自己的话说,讲山西人自己的事,写山西人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