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2-27 15:34:16 sunmedia 469
济宁市在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中取得了显著进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三水统筹”战略,持续推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综合治理,全面改善水质并加强生态保护。
完善攻坚机制,落实责任
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多次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制定了《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方案》,细化目标和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通过月度会议、现场督导等方式,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推动了治理进程的顺利推进。
推动“五水共治”,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济宁市在南四湖流域实施了“五水共治”措施,具体包括:
工业污水治理:完成2223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并封堵125个非法排污口,实施盐水脱除处理,确保工业废水合规排放。
农业污水治理:对1853家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保持90%以上的粪污综合利用率,并完成大规模的稻田退水和渔业池塘生态化改造。
生活污水提标治理:推动30座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城市黑臭水体,实施雨污合流改造,已完成近600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
船舶水污染治理:通过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41家港口和6300艘船舶的污染物封闭管理。
输入水治理:加强入湖河流监测,建设自动监测站并推动流域联防联控,落实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议,保障水质安全。
优化水资源配置,高效利用
济宁市加快水资源合理配置,推动水系连通项目,实施包括引汶、引黄等工程,保障流域生态流量。同时,完善水源置换工程,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并大力推行水资源节约和再生水利用。2023年,济宁市万元GDP用水量显著下降,节水成效显著。
推动水生态修复,保护生态环境
济宁市实施了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建设,保护修复湿地和湿地公园,累计完成湿地修复30.2万亩,湿地总面积达到255万亩,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通过“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模式和水生物增殖放流等措施,显著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提升了水质自净能力。
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成功实践,不仅显著改善了水环境质量,也为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济宁市通过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综合治理,逐步形成了具有示范作用的治理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SUNMEDIA)
关键词: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