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我不是潘金莲》:未成曲调先有对骂

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1441


11月20日晚间,人民日报发布官方微博公开批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未成曲调先有对骂,并直呼:好导演的战场在摄影棚,不妨少些口炮,多些口碑,文章配图则选用了王思聪和冯小刚。

“吃瓜群众”纷纷表示,“卖情怀可以但是不能绑架。商业有有商业的运作模式,试图煽动大众情绪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做法,可止!”“这话有理,正三观!”

影片《我不是潘金莲》上映两天收获票房超过1亿元,成绩非常亮眼,口碑也很好。与此同时,导演冯小刚炮轰万达院线排片太少的话题继续引起争议,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导演有小题大做之嫌,不够体面。对此,冯小刚昨日有了最新回应,爆料自己的片子被排挤出国庆档才推迟到现在上映,而这种“委屈”他不能忍。但这种“炮轰”,却被部分网友认为有矫情之嫌。

  头评

  高质量创作

  比炒话题更体面

  曾俊

  熟悉电影界的人都知道,导演冯小刚几乎是和“炮轰”一词绑定了,这些年撞到过他“炮口”的有综艺电影、影评人等,到了《我不是潘金莲》中,他的习惯再次出现了,尽管事出有因,但却成功为影片预热。有人评他为了经济利益吃相难看,有人则感叹道,连这种有观众基础、导演号召力、奖项加持、人气主演的作品都免不了借此一炒,可见这年头钱不好赚。

  显然,对比砸大钱的宣发手段,炒作毕竟是性价比很高的营销方式,虽然普通观众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但是这种事最好还是尽量少点,对创作者的口碑不会好到哪里去。不只是冯小刚的片子,其他很多新戏、新剧上映、开播一旦临近,炒作就成了一个常态,观众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可长此以往这肯定会消减当事人的美誉度。

  炒作话题可以产生一时的眼球效应,吸引观众打开电视、走进影院,但实际上,这种效应难以持久,影视作品最终还要靠艺术质量来说话。如果质量不行,观众被噱头吸引看上几眼,但最终都会大骂受骗上当,票房数据都不会好看。如果作品质量好,炒作话题就更不是必需的了,因为有太多的“自来水”观众相互推荐,《夏洛特烦恼》等小名气影片同样能实现逆袭,何况是大导演、名主演的作品呢?所以,创作者还是专注于创作就好,用作品说话,比其他任何宣传手段都来得光彩体面。

未知来源
免责声明:商媒在线所提供的信息及图片除原创外,有部分资讯和图片从网络等媒体收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及媒体网站所有,商媒在线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并尽可能注明来源;部分因为操作上的原因可能已将原有信息丢失,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果您对商媒在线所载文章及图片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商媒在线,商媒在线将立即予以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