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大:设立“创新工场” 让学生成为“双创”时代的幸运儿

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4914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7楼的“创新工场”,从早到晚热闹非凡。走进其中,经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或围着办公桌讨论,或在车床、铣床、数控机床前加工,或用3D打印机打印零部件做拼装。
  
  “这里不仅有各种设备,还有老师和学长的耐心指导。”学生夏华梁说。他平时就喜欢摆弄机械零件,没课时几乎都“泡”在“创新工场”里。
  
  这只是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田”的一个缩影。
  
  2013年初,机械学院作为武汉科大的教改特区,率先提出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四年的课程教学中。
  
  为了给学生设立“创新工场”,机械学院专门腾出了办公场所,两年投入150多万元购买机械设备和材料,3年投入60多万元资助、奖励学生申请专利、参加竞赛。
  
  用院长曾良才的话说,“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有从事创新活动的平台”,“还要舍得花本钱”。
  
  “低头族”的头抬起来了
  
  “一栋大楼失火了,消防人员无法靠近,我们设计的机器人灵活地爬上一级级楼梯进入火场,通过车载摄像机传回现场图像。”2012级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学生杜丽站在讲台上,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讲解爬楼机器人的结构和功能。
  
  杜丽讲完,同学们接二连三地发问,有的还直接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图和她争论。
  
  为了让学生活学活用专业知识,“机械原理”课教师侯宇让学生们自由分组,运用理论知识,设计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用任何方式展示,“比比谁的最有创意”。
  
  课下,学生们都不甘示弱,查资料、搞设计、做课件,忙得不亦乐乎;课上,台上在演讲,台下忙“挑刺儿”,气氛特别活跃。
  
  “学生们的创意让我惊叹,参与的热情也出乎我的意料。”侯宇说,“课堂没有了‘低头族’。”
  
  研讨课堂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金点子”应运而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杜丽学会了用专业理论精确计算无动力小车车身和轮子的质量比例,设计制作的小车获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二等奖。
  
  研讨课堂也带给老师们不小的挑战。“学生通过课下学习,了解了大量前沿信息,课上会提出各种问题,老师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备课才能应对。”侯宇说。
  
  在明确要求主干课程必须开展小班研讨的同时,机械学院将研讨课的课时费提高20%,还专门筹集36万元资金,建设9个以学生为中心的专用教室,打造有利于研讨的课堂环境。
  
  如今,像这样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研讨课堂,在机械学院比比皆是。

(原标题:武汉科技大学:让学生成为“双创”时代的幸运儿)

    更多有关磁力泵的知识文章,请百度搜索“上海家耐磁力泵厂”官网,(https://www.shcilibeng.com)更丰富、更全面的“磁力泵”、“高温磁力泵”、“高压磁力泵”、“高温高压磁力泵”、“氟塑料磁力泵”原创知识文章、技术资料、故障解决方案等您来分享!销售咨询技术热线:02164096960 ;13601667253。

未知来源
免责声明:商媒在线所提供的信息及图片除原创外,有部分资讯和图片从网络等媒体收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及媒体网站所有,商媒在线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并尽可能注明来源;部分因为操作上的原因可能已将原有信息丢失,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果您对商媒在线所载文章及图片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商媒在线,商媒在线将立即予以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