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印染厂:让“庐阳花布”走进人民大会堂

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2595


○“庐阳花布”配套展示间

○当时全国先进的印染污水处理系统

年上缴利税约占全市上缴国家财政的1/8;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第十,本省第一;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和外国首次签订劳务输出合同……这就是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安徽印染厂。

“一波三折”迁来肥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合肥东门一带是工业区,这里工厂栉比鳞次,厂房高低错落。这些厂房中,不少人应该还有印象,在和平路的东头,一座年产2000万米的新型漂染大楼凌空直下,展翅的雄鹰雕塑与立体的圆形喷泉相映,显得刚劲、优美、和谐;厂区西面,新建的综合大楼和职工之家楼两相对应;如果你要进入车间,还能发现机器轰鸣、五彩缤纷的印染布如彩带穿梭于滚筒之间。这就是新颖、气派的安徽印染厂。

据原安徽印染厂档案科干部姚兆民在回忆文章中说,安徽印染厂的前身是上海美光染织厂。这座始建于1938年的私营小型染织厂,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公私合营,1956年9月内迁合肥。

而说起上海美光染织厂内迁合肥组建安徽印染厂,还有一段曲折经历呢。一开始上海美光染织厂打算迁到芜湖,与芜湖纺织厂配套,后来有关部门又决定改迁蚌埠,蚌埠市委还委派公方代表到上海负责内迁工作,并于1955年成立了蚌埠印染厂筹建处。但就在这时,安徽省委又决定将上海美光染织厂改迁到合肥,与安纺一厂配套建设成合肥印染厂。

为什么这样“一波三折”呢?姚兆民在文章中回忆说,这是当时从安徽工业全盘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合肥市地处江淮之间,位于安徽中部,是安徽省省会所在地,交通运输便利。安徽主要产棉区分布于沿江一带,合肥比较接近原料产地,便于生产发展。于是蚌埠美光厂再迁合肥。一年后,合肥印染厂竣工投产。

虽然合肥印染厂早在1956年9月16日开始试车生产,开创了安徽首次机器染色布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手工印花技术,生产出套色花布,开创了安徽自产印花布的时代,但她的“身份”还在不断变化中:在1956年12月13日的开工典礼上,有关方面宣布合肥印染厂与安纺一厂正式合并,定名为公私合营安徽第一棉纺织印染厂筹备处。印染厂为印染工场,行政上隶属安纺一厂。到了1966年,印染工场又改名为安徽印染厂,隶属安纺总厂。

“庐阳花布”创新品

数字是枯燥的,但往往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自建厂后,安徽印染厂在合肥市工业企业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年上缴利税达1000万元以上,约占全市上缴国家财政的八分之一;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安徽印染厂生产能力达1亿米以上,位于全国第十位,本省第一位;更有数据表明,1956年至1990年,安徽印染厂共上缴国家利税54609.28万元,而用这笔资金可新建同等规模的印染厂约12个,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不可否认,安徽印染厂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城乡居民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当然,安徽印染厂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加强产品出口工作。自1977年10月首次接受试印出口印花布的生产任务后就“一发不可收”,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外销布产量达到541万米,产品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扩大了安徽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影响,而且增强了国家外贸出口创汇的能力。

而在这当中,最让合肥人自豪和记忆深刻的还是,1985年安徽印染厂开发的新产品——“庐阳花布”在国内纺织品市场上引起轰动。这种产品是采用安徽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挑花艺术”开发的民间美术印染新产品。据姚兆民等不少老职工回忆,当时的开发工作得到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不仅省长王郁昭、主管文化工作的副省长王厚宏都做了批示,市长张大为还亲临安徽印染厂了解情况,排忧解难。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庐阳花布开发成功获得“新产品开发奖”。

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开发的新产品,在当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可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确,庐阳花布既可制作服装,又可用于室内装饰布需要,较好地拓宽了市场渠道,因此受到社会各层次消费者的广泛好评。姚兆民在回忆文章中说,产品在北京展销期间就供不应求,中外消费者争相竞购,人民大会堂还指定采用庐阳花布装饰安徽厅和台湾厅。而现在,庐阳花布已成为合肥一项“非遗”项目。

“散花人间”美名扬

作为行业中的“老大”,安徽印染还以其特有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辐射全省印染工业,带动中小型印染厂不断发展,为全省印染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据姚兆民等不少老职工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徽印染厂先后向淮北印染厂、阜阳印染厂等兄弟企业输送了一批优秀印染技术人员,使得这些印染厂已发展成为全省举足轻重的印染厂家;上世纪80年代,国外先进的圆网印花技术刚被安徽印染厂引进后,就带动了省内安庆、芜湖、淮北等印染厂也先后申请引进投产;上世纪70年代末,还利用最早引进的先进印花配套项目照相雕刻技术,帮助合肥手帕厂、合肥被单厂等生产企业解决不少难题……

不仅如此,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工业方面,安徽印染厂也无私地给予了极大援助。例如,在上世纪70年代,安徽印染厂就帮助布隆迪政府建立布琼布拉纺织印染联合企业,在1980年5月31日将该企业移交给布**府,安徽印染厂还参与了移交后每年进行一期的技术合作项目,自1981年以来,安徽印染厂每年约有十来人派赴布隆迪参加援助工作。而1985年在非洲召开的25国经济参赞会议上,唯一作介绍的就是安徽印染厂参与的、中国援建的布琼布拉纺织联合企业。

在援外工作的同时,安徽印染厂还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1984年5月首次签订了劳务出口伊拉克的合同,并连续几批派出多名劳务人员。而在伊拉克工作期间,安徽印染厂劳务人员受到外方企业经理的高度评价,称赞他们“个个称职”。

“散花人间”,是安徽印染厂举行建厂30周年庆祝活动时,省著名艺术家田原先生题赠的匾额。而这四个字,不正好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安徽印染厂为国家、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么?

未知来源
下一篇:
免责声明:商媒在线所提供的信息及图片除原创外,有部分资讯和图片从网络等媒体收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及媒体网站所有,商媒在线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并尽可能注明来源;部分因为操作上的原因可能已将原有信息丢失,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果您对商媒在线所载文章及图片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商媒在线,商媒在线将立即予以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