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良机 中国面临石油增储难题

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3669


  全球经济放缓导致的能源需求减少,美国页岩油产量持续攀升, 再加上石油“土豪”欧佩克为捍卫国际原油市场份额,誓言不减产,国际油价数月以来一泻千里。

  北京时间1月12日凌晨,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32美元(1美元约合6.56元人民币)下方,创新低。

  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是应对突发事件,防范石油供给风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面对当前低油价的契机,中国石油储备需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谋篇布局。

  起步晚 时机差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国际能源署对各成员国均以90天上年度石油净进口量为最低要求,目前所有成员国均达到了该要求,其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储备水平超过了120天。

  中国未加入国际能源署,并不存在90天石油储备的硬性约束。但作为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和消费国,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依旧十分必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石油储备起步较晚,实力相差悬殊。中国第一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在2004年3月开始建设。而在2004年底,美国已经达到了158天净进口量的储备水平,日本达到了176天消费量的储备水平,德国达到了127天消费量的储备水平。

  更“悲催”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石油储备建设之路从一开始就遭受了高油价的打击。

  1970年,沙特原油官方价格只有每桶1.8美元。经过第一次、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在1981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最高达到每桶39美元。此后,直到2003年之前,国际油价一直徘徊在每桶30美元上下。国际能源署成员国大多数在这段时间内建成了较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

  中国石油储备基地开始建设时,正好赶上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2004年9月,受伊拉克战争影响,国际油价突破每桶50美元,接下来几年内持续飙升。2008年7月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创出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高点。

  虽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国际油价曾一度跌至每桶三四十美元,但随着中东地缘政治风波再起,2011年国际油价又迅速跃到每桶百美元以上。随后高油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4年上半年。

  高油价的存在加重了中国原油进口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中国石油储备的步伐。但进入2014年下半年之后,国际油价出现断崖式下跌,中国石油增储步伐明显加快。

  2014年1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称,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包括舟山、镇海、大连和黄岛等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储备库容为164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1243万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消息称,截至2015年年中,中国共建成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储备库容为2860万立方米。

  不过,尽管储存步伐加快,但有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3.1亿吨,平均每天进口量84.93万吨。以此测算,目前我国石油储备水平只有30.73天。

  战略增储契机难得

  在高油价的重压之下,中国石油储备建设之路行走得异常艰难。然而,自2014年下半年出现的原油大熊市为中国补足储备短板提供了战略性契机。

  自2014年6月中至今,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分别累计下跌了69.1%和70.8%。

  2015年前11个月,中国累计进口原油超过3亿吨,达到3.0231亿吨,同比增长8.7%。虽然进口量不断攀升,但受益于低油价时代的出现,今年前11月,中国原油进口金额同比下滑了40.9%。如果测算到单价,今年前11个月平均进口单价为每吨2534.8元,同比下降44.9%。

    本文由上海家耐磁力泵厂(https://www.shcilibeng.com)转载发布,本厂专业生产“高温磁力泵”、“高压磁力泵”、“高温高压磁力泵”、“氟塑料磁力泵”等。销售咨询技术热线:02164096960 ;13601667253。

未知来源
免责声明:商媒在线所提供的信息及图片除原创外,有部分资讯和图片从网络等媒体收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及媒体网站所有,商媒在线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并尽可能注明来源;部分因为操作上的原因可能已将原有信息丢失,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果您对商媒在线所载文章及图片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商媒在线,商媒在线将立即予以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