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2173
据说,财务造假最好用的科目就是“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因为他们相对于在流动性科目上造假更隐蔽、更难以发现。且造假后,通过折旧、减值等方式又极容易蒙混过关。
会计上“在建工程“是指企业固定资产的新建、改建、扩建,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大修理工程等尚未完工的工程支出。
很多上市公司都需要建设厂房、购买固定资产,这些东西的价格往往很高,同时关键又难以定价。因此,套取资金最安全的手法就是故意抬高它们的价格,然后转移出去高出来的那部分资金,一部分可能用于贪污,另一部分也可能通过购买自身产品,以做大利润的方式重新回到公司。
考察在建工程的风险点也好,舞弊表现也好,基本的大前提是所涉及项目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在建工程”项目本身是虚构的,我们该如何发现其漏洞呢?来看看“某A”的造假案例,寻找虚构“在建工程”的反常漏洞。
虚构案例:
某A在2003年成立,于2011年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于2012年9月被证监会调查。于2012年10月,某A自身也承认了2012年半年报以及2011年财务报表存在造假:其中就有2012年半年报虚增营业收入1.88亿,虚增净利润4023万,虚增在建工程8036万元。
某A公司2011年年报
根据上海风报(www.riskstorm.com)信息科技的信披查询中看到,从某A的年报公告中,可以看到其在建工程在2011年时仅为8675万,但是到了2012年上半年则达到了17998万元,短短半年时间就增加了8323万元。几乎翻倍的增长,令人匪夷所思。
某A公司2012年半年报
其次,结合附注查看在建工程涉及项目其完工进度。在2011年年报中,淀粉糖工程进度已经达到90%,锅炉改造工程以及四期扩张下水道工程已经完工,污水处理工程为50%。但是到了2012年半年报,在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工程进度却倒退到了30%;而完工了的锅炉改造工程以及四期扩张下水道工程又回到了未完工状态;除此之外,污水处理工程增加投入4000万,结果工程进度仍纹丝不动。
面对如此多漏洞下的在建工程预算突增,投资者应该先退避三舍,远离危墙之下。
一般而言,在建工程随着企业的发展其增长是正常的,同时说明该企业规模是逐渐扩大的,竞争力也是持续增长的,但是遇到上述类似问题企业就该小心了,一定要横向纵向对比各项公开信息,分析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