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完善“毛细血管网”打通污水处理“最后一公里”

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1382


做好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惠州全力抓好治水攻坚、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带着这一课题,惠州市2018年中青班第五组学员在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文件、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先后访部门、到县区、进厂房、入农村,深入一线实地查看,召开会议分析研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周密统筹谋划,出台政策措施,创新建设模式,拓展投入渠道,强化督察督办,以前所未有的推进力度,大力开展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市、县、镇、村四级生活污水处理体系,为保护我市水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惠州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调研中,学员们也发现,虽然我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专项规划指导不够、配套管网不完善、雨污不分流较普遍、投入机制不够健全等各种问题,需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高认识,凝聚共识,下定决心,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积极完善“毛细血管网”,打通污水处理“最后一公里”,合力打好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全面梳理和规划布局污水处理系统,科学编制排水专项规划

第一,强化规划引领,持续推进系统治理。应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效果优先”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避免“一刀切”造成污水处理设施闲置或浪费。各地应根据排水设施现状、城市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等,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全面梳理和规划布局,科学编制排水专项规划,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项目与规划及现状管网的合理协调,加强污水管网系统性建设,按规划同步实施下游污水管道,并同步完善现状排污口的接驳,确保污水管网建设的系统性。强化规划审批监督,加强规划审批,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应严格按规划许可要求进行建设。

第二,强化统筹协调,强力攻克管网短板。健全完善领导管理体制。抓住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契机,深入调查论证,整合有关职能部门力量,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治水领导和管理体制,强化统筹、形成合力,科学指导、有序推进治水工作。要重点推进管网建设。一是在做好排水系统、污水收集管网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科学研究制定管网整治维护方案,尽快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全面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二是要优先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对临近污水处理厂而还没有将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区域,应尽快完善管网,切实解决污水处理厂“吃不饱”、生活污水“乱排放”并存问题。三是全面推进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有效处理全覆盖。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建立健全污水处理收费调整机制

第三,深入摸查排查,分步推进雨污分流。首先,要深入调查市政、小区内部及建筑物排水管网存在问题,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改造方案和年度改造计划,加快推进市政、小区内部、建筑物的合流管改造、混接错接漏接管改造等,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其次,应结合排水管网调查,对现有污水管网进行全面的检查维修,打通断头管、修复破损管、疏通淤积管,解决现有污水管道破损、断裂、淤塞等问题。第三,要加强沟通协作,进一步强化部门间相关信息交流共享,杜绝新增污水口及雨污错接乱排等现象。

第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拓宽投入渠道。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机制,拓展投入渠道,从机制上保障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转。一是健全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降低补助门槛,突出事后监管,让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立健全污水处理收费调整机制。三是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引进有资本、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建设与运营”、“终端与管网”等捆绑模式,采用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运营补助等方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运营环保项目,提高社会投资的积极性。

未知来源
免责声明:商媒在线所提供的信息及图片除原创外,有部分资讯和图片从网络等媒体收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及媒体网站所有,商媒在线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并尽可能注明来源;部分因为操作上的原因可能已将原有信息丢失,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果您对商媒在线所载文章及图片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商媒在线,商媒在线将立即予以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