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匠心 先锋本色——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502车间员工戎鹏强访谈录

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751


戎鹏强 1965年出生,1983年来到北重集团,以加工特种钢管而闻名。他所加工的钢管能承受六百多度的高温,指甲盖大小的面积可以承受超过一吨的压力,并且保证稳定工作十万小时以上,要求加工精度极高。他所加工的特种钢管产品主要用于我国海军、陆军的主要装备配套。产品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国防装备的打击精度、关键战役的转折点以及广大战士的生命,戎鹏强以军工产品的高标准、严要求为国家国防建设输送着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产品。30多年的一线工作,成就了这位从深孔镗工岗位上走出来的“大国工匠”。

记者:您刚进厂时企业是什么状况?

戎鹏强:我是1983年1月份进的厂,那时候才18岁,当时进来的时候分到了防务事业部502车间,当了一名镗工,因为那时候岁数小,啥也不懂,就觉得比较好奇,跟同学一说起来,我是在防务事业部干军品的,感觉脸上挺有光,但分到机床厂一看,当时就傻眼了,这机床太大了,好几十米长,床头又那么高,一转起来声音相当大,挺害怕的。而且当时我进厂的时候,身材比较瘦弱、个头又小,所以干活很不方便,真是干不动。在机加工行业中,深孔镗是深孔加工中较难的工序,不但要肯吃苦,还得多动脑,一般学徒要经过三年实践才能独立操作机床。

记者:那个时候咱们企业都做了哪些民品?

戎鹏强:高压水晶釜,就是用来做人造水晶石的一种管体。实际上,我的起步阶段就是干这个高压釜开始的,那时候高压釜的客户需求量很大,当时我们车间开始干,12个小时也干不出来一个,领导一看那就实行倒班制吧,要求两人一个班,我刚进厂没人愿意和我一个班,那我只能一个人一个班。倒班后发现这个活干不下来,干不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扩完孔以后大口径的镗刀片切削量是按军品切削量的方法加工的,切削量很小,一毫米左右;干民品的时候呢,切削量又大了,扩孔以后出现了锥孔,一出现锥孔以后,这一毫米的刀片就得走好多刀,确实很费力。我记得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37块钱,这一把刀片就得400多元,刀片干上一两次就不能用了,基本就报废了,很可惜。我就想,一个刀片顶我多少个月的工资啊!所以就暗地里把这些旧的刀片捡回来,开始修磨它,增加它的切削用量。那时候就一点点试,大概试了半个多月吧,还就真的试成了,切削量从一两毫米一直试到十多毫米,最后我就用这种方法加工这个产品,我一个人一天能加工三件左右。我为什么对这件事情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从修磨这个大口径镗刀片开始,到最后加工很多国家重点科研实验装备关键的零部件,都要用到这项技术,这项技术一直延续了20多年,到现在还在用。

记者:您的加工技术是怎么一步步提高的?

戎鹏强:那时我很少逛商场,但新华书店和书摊都是我常去的地方,我所关注的都是与深孔加工有关的理论书籍,而且二十多年前,互联网还不普及,能查阅的资料又十分有限,再加上有关这方面的加工方法和技术资料相对较少,有些技术参数和方法就得在实际加工中去整理和总结。有时,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我也向其他车间的老师讨教学习,他们中有些人虽然不是深孔镗工,但在车工上的磨刀技巧和技术都值得我好好学习,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干起活来就得心应手了。

记者:在工作中遇到很难迈过的坎儿,您又是怎么克服的?

戎鹏强:记忆比较深的一件事,就是2006年的时候,有一个科研单位要加工超长口径比小口径管体,他们找遍了国内大企业,没有能加工得了这个产品的,后来到了我们车间,问:“你们能不能加工这个产品?”当时就把图纸给我看,我一看觉得太难了,他是要两根5米长的管体,内孔是30毫米给它接起来,而且它的孔的公差小,还需要10倍的样柱通过去,当时这些专家来了以后看了我的这个机床,直摇头,就说这个机床太老旧了,干这个有点困难,你们就试试吧,专家说我们确实需要这个东西,我们也想从国外买,可人家也不卖,所以只能我们自己生产。我们接下了这个活,还成立了一个专家组攻关这个产品。当时条件很差,我记得就这个活将近干了一年的时间,真是没日没夜地干,边干边琢磨,好不容易干出了两套产品,但是高兴没几个小时,当时有个车间的同事一看干成了,就说试试样柱吧,结果试的时候就把这个样柱给卡进去了,卡进去以后怎么也拿不出来,结果这件活就报废了。我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就又硬着头皮重新进行加工,这是最难的,真的太难了。到后来,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加工出了直径28毫米、长8米的管体。

记者:这么艰难,您觉得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您呢?

戎鹏强:一种精神。因为当时科研院所专家来了以后,就说这个只有国外可以干出来,我们为什么就干不出来呢?我当时也是憋了股劲。

记者:2016年4月3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节目中,一条名为《深管镗孔 贯直人生》的“大国工匠”专题报道吸引了全国人民的注意,谈谈您的直观感受?

戎鹏强:取得的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各级领导以及老师傅们的帮助,从我一进厂的时候,上级领导都很关注我,可以说,我这么多年是在他们的督促鼓励下成长的。我觉得我只是我们厂千千万万劳动者中的一个代表,有比我干得更好的人,他们都是无名英雄。

记者:“大国工匠”播出之后,您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有没有一些私企来高薪聘请您的?

戎鹏强:有啊,很多。其实很多年前就有,来找我让我跟他们干,说比我现在挣得多得多。但是,我不能这样做,因为,我是军工企业的一员,军工技术就是为国家安全服务的。作为个人来讲,我也不愿意出去给他们干,毕竟我在这个企业坚守了30多年,就想为我的工厂干,说的再大一点,就是为国家干。

记者:您怎么理解工匠精神?

戎鹏强:我是这么认为的,不管你干哪一行工作,对你的职业必须心怀敬畏,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不断地升华,以此提高技能,精益求精,它就是一种精神。工匠而言呢,因为现在是经济社会,干什么活都要用金钱来计算,我觉得,工匠就要把产品加工好,力争做到精益求精,金钱利益方面不考虑,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传承,就是你把你的技术绝活传下,传到下一代,一代代地传。我非常感谢厂里给我提供了这么好、这么多的平台,没有这个平台,我就接触不到这些产品,也攻不了这些难关,更当不了“大国工匠”。

记者:三十多年始终如一地干一件事情,有没有想过换一个方式工作?

戎鹏强:肯定想过。我记得,在我当全国劳模以后,单位领导找我,问我能不能往管理岗位走一走,我也考虑了几天,好像我不适合管人,觉得我最适合和产品打交道,最后就没有走上管理岗位,我对那个时候的选择一点都不后悔。

记者:站在普通工人的角度,您怎么看企业在国家发挥的作用?

戎鹏强:我们厂是军品企业,不仅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社会来说也起到了稳定作用,无论它的效益好坏,确实解决了好多人的就业问题,化解了社会上很多矛盾,为安定团结做了很大的贡献。

记者:您在这个企业工作了30多年,那您怎么评价自己这些年的贡献?

戎鹏强:实际上我为这个事业做出了自己应该做的,我们兵工人就是这么一代代地传承着这种精神,从进厂那天起,我就特别喜欢我的这份工作,从来没有厌倦。

记者:您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意味着会牺牲很多,后悔过吗?

戎鹏强:在三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也想过换个工作岗位、工种,但是我从事的这个工种比较特殊,人家讲话,我这人认死理,所以说一直没有改行,始终坚守在我的岗位上,我的字典里就没有后悔两个字!

来源:包头新闻网|记者 马兰

未知来源
免责声明:商媒在线所提供的信息及图片除原创外,有部分资讯和图片从网络等媒体收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及媒体网站所有,商媒在线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并尽可能注明来源;部分因为操作上的原因可能已将原有信息丢失,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果您对商媒在线所载文章及图片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商媒在线,商媒在线将立即予以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最新资讯











广州粤海医院好不好
04-05 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