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卓远城镇化体系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探讨

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2635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功能分区的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的组合,是各类城市职能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其发展演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城市建成区向外扩展(城市外部形态),及城市内部空间的重组(城市内部形态)两个方面,分别以“增生”和“替代”的方式形成新的形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不同规模的城市都经历了快速的空间扩张和结构重组。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将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征,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变、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探讨,并形成结论与启示。揭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变化规律,将对我国今后科学的城市规划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国外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西方国家早期城市空间特征主要是以神权、君权思想为依托,强调以神庙、宗祠等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布局,典型代表有古希腊、古罗马城邦与建筑的布局。这一阶段正处于农业文明时期,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世界城镇化发展源自于工业革命之后,总的来说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的集中城镇化阶段;(2)20世纪50年代后的城镇郊区化阶段;(3)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逆城镇化阶段;(4)20世纪80年代末的再城镇化阶段。但是城镇化的不同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作为一种阶段性演变过程,总体来看具有某些共同的历史特征。

国外对于如何构建理想化的城市空间布局,在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和赖特的“分散主义”理论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因此,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两种空间结构演进方式,诞生了多种不同空间布局形态,如集中式的团块状(摊大饼)、条带状、环状或星状城市,分散式的飞地式、卫星城镇,以及城镇化发展高级阶段的混合模式(集中式和分散式的混合扩展)。

城市空间发展的几种形态

此外,国外关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组织形式,出现了以伯吉斯(E. W. Burgess)、霍伊特(H. Hoyt)、哈里斯(C. D. Harris)等人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归纳总结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三种经典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以及多核心模式。城市空间结构三个经典模式的形成,成为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基础。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三种经典模式

同心圆模式:城镇的中心是商业汇聚之地,农民起初进城时为了便于找工作,居住选择在商业中心区附近;之后以零售批发和服务为主的中心区向外扩张,居民也逐渐向外迁移。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期的旧房,其中一部分被零售、批发业所侵占,一部分为原有旧住宅、小型工厂及货仓的过渡地带;再往外的第三带是原来较大工厂的工人住宅区;再外围的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第五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最外围是富人驾车进入市区以及联接其他城镇的通勤地带。

扇形模式:城市住宅区由商业中心沿交通线向外作扇形辐射,高级的住宅区向城市的边缘扩展。霍伊特(H. Hoyt)收集了美国64个中心城市的房租资料,发现美国城市住宅发展有以下倾向: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向交通沿线延伸,且有不断向城市外围扩展的倾向;高房租住宅在高地、湖岸、海岸、河岸分布较广;商店、银行、事务所的移动对高级住宅有吸引作用;高房租公寓多件建在市中心附近。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围绕几个核心商业区分别向外布局批发商业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和近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各种功能中心,由它们共同组成多核心地域结构。

三种经典城市空间模式均有一定的局部适用性,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如下表。

三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布局优缺点

资料来源: 南京卓远研究中心整理、

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变

我国地理学者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国内最早以武进(1990)的《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最具代表性,指出我国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方式主要有四种模式: 由内而外的同心圆式延绵扩展、沿主要交通要道对外成放射状扩展、组团跳跃式扩展和低密度蔓延扩展;段进(1999)认为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内部各种功能演替的结果,主要有同心圆扩张、星状扩张、带状生长与跳跃式生长四种演变的方式;王红扬(1999)将城镇空间演化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单个城镇的空间演化,二是区域性城镇群体的城镇空间演化。其中,个体城镇的空间扩张过程,大体经历了“基本无功能调整的蔓延式扩张——局部功能调整的蔓延式扩张——大范围功能调整的蔓延及跳跃式扩张——一定范围功能调整的跳跃式扩张——相对稳定的局部功能微调”这样一个过程。

此外,有些学者对北京、上海、合肥、广州、重庆等单个城市的扩展空间模式及演替规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模式。如下表

我国部分城市空间扩展模式

资料来源:南京卓远研究中心整理

总的来看,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阶段;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方式看,城镇外围地域扩展主要有蔓延式扩展、点轴式扩展、飞地式扩展和网络式扩展四种形式。

城镇外部空间扩展的几种模式

三、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扩张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布局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综合选择。国外学者关于城市空间扩展驱动因素的研究较多,不同研究学派主要从经济、政治、土地和制度等方面做出了不同阐释。而国内通过大量单个城市空间扩张驱动机制的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空间扩张主要受历史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

历史因素是每个城镇发展必然要考虑的基础条件,如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历史文化遗迹,城市的外部扩张,尤其是内部重组必须绕过这些历史遗迹进行空间重构。

自然因素主要是由于地形、水域、地质条件等自然空间“阻隔”,在特定土地利用技术水平下影响了城市空间的拓展。

经济因素主要有:(1)不同用地类型的比较收益,例如Seto和Kaufinan(2003)对珠三角地区的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农业用地与城市用地产出效率的相对比值是决定城市扩张的最主要因素;(2)经济发展水平,例如Seto(2011)等人采用Meta分析法,证明了人均GDP增长是我国城市扩张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有将近半数的城市扩张是由于人均GDP 增长所导致的;(3)交通基础设施便利度、通达度,例如Luo(2009)等基于GWR模型对南京市城市扩张进行研究,发现到主要交通干线和高速公路的距离是影响城市扩张的最主要因素;Cheng等(2003)和Liu 等(2011)采用空间logistic 回归分别对武汉市和杭州市城市扩张机制进行研究,指出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和开发区建设,以及到CBD 的距离等是影响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4)人口增长,例如周国华等(2006)、王伟武等(2009)均从人口增长的角度分别探讨了人口对长沙和杭州城市扩张的影响,认为人口的高速急剧增加是我国城镇空间扩张的主要驱动力量。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由于各种社会阶层的收入水平、职业、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他们对于城市住宅区位的偏好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城市住宅区位的空间分布。

政策因素比如国家新区开发政策、城市规划、地价政策等对城市空间扩展的指向性与引导性,使得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按照国家政策意图扩展。

四、结论与启示

城市空间扩张包括外向扩展和内部重组两大方面,两者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没有城镇的外部扩张,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导致城市内部交通拥挤、过度的能源消耗、高额的公共服务等负面效应,企业和居住区的外迁便无去处,城镇内部空间的结构重也难以实现;而没有内部重组的动力,城镇外部扩张也难以实现各区功能结构的优化。

城镇外部空间扩张的一般规律是,城镇扩展初期是集中连片地向郊区扩展;当城市进一步扩大或遇到“障碍”时,往往又以分散的“组团式”,即跳跃飞地式扩展;当城市再扩大发展时,由于相互联系加强,各组团彼此吸引,城市又趋集中;最后,由于城市规模太大需要控制时,又不得不以分散的方式,在其远郊发展卫星城或新城。而城市内部空间演化过程是在城市外部扩张的同时进行的,基本遵循伯吉斯(E. W. Burgess)、霍伊特(H. Hoyt)、哈里斯(C. D. Harris)等人归纳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以及多核心模式三大经典模式的演进规律。城市内部空间重组与外部扩张总体遵循以下轨迹:首先,主城表现以边缘式为主、填充式为辅的扩张;其次,外围自发式的扩张形成了副城;接下来主副城均表现为从填充为主、边缘为辅的扩张,转变为以边缘为主、填充为辅的扩张。

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扩张驱动机制的研究可以看出,影响城市空间扩张的因素主要有历史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但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存在较大区域差异,不同等级城市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别很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从早期的区位理论如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到增长极理论的点—轴渐近扩散理论,再到当前流行的新经济地理学如核心—边缘理论,各种理论的发展演变将更有效指导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空间的科学合理布局。

未知来源
免责声明:商媒在线所提供的信息及图片除原创外,有部分资讯和图片从网络等媒体收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及媒体网站所有,商媒在线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并尽可能注明来源;部分因为操作上的原因可能已将原有信息丢失,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果您对商媒在线所载文章及图片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商媒在线,商媒在线将立即予以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最新资讯




















广州粤海医院好不好
04-05 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