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龙"聚青岛"蛟龙"再出征 将首潜西北印度洋

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594


蛟龙号(已搭载上船)、海龙号(黄)和潜龙号“三龙”聚首岛城。

科考队员与岸上的人相互挥手告别。

超过250名队员,设计潜次任务31次,7个水深在6000米以上大深度潜次……6日上午11时,伴随着汽笛声响,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开启了“大洋38航次”的深海勘探之旅。这将是名声赫赫的蛟龙号在“大修”前的最后一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历时将达124天。未来,它还有望与其他“龙家族”成员协同出海作业。同一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组成的“龙”家族,正式聚首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近两成出海队员是“90后” 

“今天上午出海的是第一航段的93名队员,包括45名船员,其余均为来自全国23个单位的科考人员,预计本航次的三个航段共有超过250名队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介绍说,目前正经历人员由老带新的阶段,本航次的队员中就有近20%是“90后”生力军。 

记者了解到,本航次将有6名潜航员随“蛟龙号”一同出海执行任务。据本航次临时党委委员付文韬介绍,潜航员学员的选拔将非常严格,除了对年龄、身高、体重、学历、专业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以外,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能力与特质的考核也是异常严格。从选拔标准上看,成为一名潜航员学员绝非易事,六大方面119项标准,一项不达标就淘汰。 

据于洪军介绍,国家深海基地还将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尤其注重载人潜水器潜航员、无人潜水器操作员等特殊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建立特殊人才选拔、培训、考核与定级标准体系,实现高级人才的科学管理。”于洪军表示。 

“蛟龙号”将首潜西北印度洋 

本航次共分三个航段,将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南海、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大洋资源和深海前沿科学调查,执行时间为2017年2月6日至6月9日,共计124天。 

“这将是我国首次利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区开展下潜作业,利用蛟龙号精确定位取样、近底观察与视像的技术优势,进行高定位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微地形地貌调查和多金属硫化物、热液流体等样品的采集,了解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分布状况和成矿潜力,为未来我国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的选取和申请提供支撑。”除此之外,于洪军透露,本航次还会继续在全球深渊的代表性区域——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深渊科学考察工作;同时,本航次将在南海开展前沿科学调查研究和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集试验区的选址与环境基线调查任务。 

“这是海上连续作业时间最长、调查区跨度最大的一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也是迄今潜次任务安排最多的一个航次,设计潜次任务达到31次,其中包含7个水深在6000米以上大深度潜次。于洪军表示,这将是蛟龙号的最后一次试应用性航次,也是总结性的航次,在此之后将对蛟龙号进行大修,并开始蛟龙号的全新应用阶段。“未来,还将与其他‘龙’形成集约型的管理和应用。”于洪军解释说,所谓“大修”实则是潜水器将转入技术升级阶段,升级后的潜水器将搭乘新的支持母船,以期在今后业务化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作为“蛟龙号”的有力补充,青岛市政府与国家海洋局携手推进的载人潜水器谱系化建设即将启动,两台分别为500米级、20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有望在青岛研制。 

“三龙”聚首,青岛如虎添翼 

6日当天,随着“大洋38航次”启航仪式的进行,“三龙”聚首探深海活动也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举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分别同三家技术责任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由蛟龙号、海龙二号和潜龙一号组成的“三龙”系列潜水器正式聚首青岛。 

“‘三龙’可以搭载科学家和相关调查作业工具进入深海,并利用不同类型的作业工具实现深海各类环境要素和底质样品的探测和取样,是未来深海开发的关键核心装备。”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表示,“三龙”聚首青岛,有助于进一步夯实青岛海洋科技城的地位,提高青岛市在深海前沿科学研究领域的技术支撑水平,促进深海尖端科研成果的产出。可以形成辐射作用,带动深海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对于青岛市集聚高端人才和促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具有直接现实意义,对于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和蓝色硅谷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国家深海基地建设总体方案》,深海基地将建成面向全国具有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深海科考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深海科考母港,建设国家级深海科考公共服务平台与服务保障基地,对于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链接 “龙”家族探过哪些牛地方? 

6日聚首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三龙”都探过哪些“深海龙宫”?又探得了哪些“宝物”?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 

“海龙二号”最大作业深度为3500米,长3.17米、宽1.81米、高2.24米,重3.45吨,通过一根线缆与母船相连接,由操作手在支持母船遥控,根据潜水器线缆传来的海底影像远程控制潜水器运动与机械手操作,其突出优势是水下工作时间长,主要用于深海热液硫化物、生物与环境等深海勘探与科学调查。 

2009年,“海龙二号”在中国大洋第21航次第三航段中,在太平洋成功开展深海热液科考,创造了我国首次自主发现并精细观测深海黑烟囱的纪录。随后,“海龙二号”参加了中国大洋第22、26、30航次并得到多次成功应用,下潜海域包括南大西洋和西南印度洋等。 

6000米级“潜龙一号”是一个圆柱体,长4.6米、直径0.8米,重1500公斤,最大续航能力24小时,巡航速度2节,可通过预编程实现水下自治式运动规划,可用于深海地形地貌、海底流场等海洋环境参数的大尺度、长时序观测。“潜龙一号”于2013年3月完成湖上试验及湖试验收,当年5月搭乘“海洋六号”船在南海进行首次海上试验,累计完成7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4159米,获得了海底地形地貌等一批探测数据,设备布放与回收成功率达100%。 

这“三兄弟”中知名度最高的是“蛟龙”号,其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重约22吨,最大特点是可带科学家亲临海底现场,开展精细科考作业。从2002年立项以来,“蛟龙”号历经10年研制与海上试验,于2012年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世界作业类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的纪录。 

随后,“蛟龙”号转入试验性应用。在2014~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国产载人潜水器在西南印度洋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精细调查、观测和对比研究,取得了大量高精度数据资料和样品。在2016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蛟龙”号在全球深渊的代表区域——雅浦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作业,成功获得了深渊区域的第一手资料和样品。此外,“蛟龙”号还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南坡发现了活动的泥火山。       

据新华社 

未知来源
免责声明:商媒在线所提供的信息及图片除原创外,有部分资讯和图片从网络等媒体收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及媒体网站所有,商媒在线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并尽可能注明来源;部分因为操作上的原因可能已将原有信息丢失,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果您对商媒在线所载文章及图片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商媒在线,商媒在线将立即予以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最新资讯